明明是忙,上網找資料的時候卻分了心,開始讀一篇介紹從李小龍到《尚氣與十環傳奇》的功夫電影歷史的文章,讀完之後還要多管閒事地去看各界讀者評論,結果發現了《射雕英雄傳》2017 年電視劇的相關訊息。其實,金庸先生的這部作品開始推出英文版的時候,我也有買來看,但是總覺得味道不對。現在知道有電視劇,明明整部作品看過不知道幾百遍,欣賞過許多個不同的版本了,故事的每個情節也都熟極而流,有些對話簡直都可默背了,卻還是要找來看,這一看之下就要淪陷了。
上回這種淪陷發生,是為了看《倚天屠龍記》2019 年的電視劇,整整五十集,真是看得廢寢忘食,魂不守舍,所有正事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頗覺得自己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是真正的一枚混蛋。這次的《射雕英雄傳》第一集才看了五分鐘,就開始暗罵自己,這心情除了有些自怨自艾,自甘沒落,多少也有些沾沾自喜,又夾雜一些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意味。
在國外看中文書,寫中文的文章,聽中文歌,甚至欣賞中文的電視劇和電影,多少都是寂寞的。當然在網路上可以和天涯各處的讀者心有靈犀一點通,但若不是中文社群的一份子,不每天和其他中文作者、讀者打交道,就會覺得自己在世界這個小小的角落中獨處,只有一聲不出的影子作伴。這與其說是不由自主的隔離,不如說是一種選擇,而這選擇又是事前知道結果而依然不顧一切做的決定,怨不得誰。
人在異鄉,揹的包袱是文化,甚至說不上是身外之物,只是個性和靈魂的一部份,絲毫分割不出來。這是移民的身份認同,不能說是對於祖國啊、同胞啊、土地啊什麼的依戀或仰附,而是生活乃至於生命的一部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只在夜深人靜夢醒時分低低地呼喚幾聲,卻足以讓人就此睡不好覺,在黑暗中睜著大眼淹沒在回憶的浪潮之中。
有一次接受訪問的時候談到自己在讀《金庸傳》,對方問為什麼推崇金庸,我回問,誰不推崇金庸呢。讀過的書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那是伴隨青春年少、心情起伏的歲月,要說是對書的懷念,不如說是對於生命的反思。或許這就是閱讀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因為年輕時讀過的書往往刻骨銘心,永遠不能忘懷,而在中年、甚至老年時回味起來,想到的只是自己在讀這頁書時的生活特色,而那正是當年那個多采多姿的世界的一部份。
回憶的是生命,而不是書或故事本身。難道這是說,書或故事就不重要了嗎?也不盡然。移民也是這樣,眷戀的是生活和文化,依賴的語言也是這其中的一部份,但是太過明顯的界定符號如國籍啊,黨派啊,意識啊,地域啊,如此這般的鴿子洞就讓人敬而遠之了,因此移民常常很想訴說自己那種依賴、眷戀、難捨難離、哭笑不得的心情,到最後又覺得很難說,因為說了也沒有人懂。每個人對於自我生命和生活的回憶與回味都是獨特的,因此即便是同為移民,背景相似,一個人的心情也往往很難為另一個人所理解。
所以無論是《射雕英雄傳》還是《倚天屠龍記》,我對於金庸先生的推崇,或許可以說是一個移民對於自我文化的肯定,與有榮焉的心態,夾帶著時不我與、光陰一去不復返、再回頭早已百年身的那種悠悠的感懷之情。其他移民會有這種感受嗎?我想會吧。可以肯定的是,每個移民都有屬於自己的複雜滋味,而這滋味往往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般的單純,甚至沒有什麼斤兩的雲淡風輕,箇中的酸甜苦辣鹹卻不足以為外人道,甭說別的移民,甚至移民後代也不能理解,而那些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文化的人更是弄不懂了,甚至會覺得莫名其妙也不一定。
上面說的是夢,那歌呢?足不出戶的日子沒完沒了,便來推薦南方二重唱的《細說往事》吧。好老好老的歌呀!哎,這年頭,老的是人還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