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聆聽張雨生的《沒有煙抽的日子》這首歌的時候。這歌平常不聽,因為聽了會心痛,但儘管歌聲並不縈繞在耳邊,曲調和文字卻經常迴盪在心中,就好像那些關於青春的回憶無法抹煞,特別是在夜深人靜、午夜夢迴的時候,最能夠感受到它們的刻骨銘心。
我寫過幾篇關於這首歌的文章,比方說 2011 年從《沒有煙抽的日子》這首歌談到一些以抽煙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以及 2013 年在某個社交媒體平台提起這首歌的後果,最近一次則是 2019 年在另一個社交媒體平台由這首歌想到火柴而討論了幾部相關文學作品。
有趣的是,明明是單純的一首歌,卻能給人無限的聯想,而明明是個人因為各種因素而產生的思緒,卻因為各種原因採取公開發表的形式而導致了來自各個方面的不同反應。
我想,這其中體現了文字的強大力量:不單單是文字的感染力,足以在受眾心中引起強大的共鳴,也是因為受眾本身對於文字的浸染、詮釋和回應,更是文字的表達和傳播能力,以及對於文字感染力和傳播力的評判和控制。
這其中的複雜深刻當然不需要在這裡細述,畢竟只要是在網路上發表過文字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這整個過程之中不同步驟的影響。但是,越是體驗過文字強大力量的人,就越是知道文字表達和傳播的重要。南宋詩人楊萬里說得好:越是「萬山不許一溪奔」,就越是「攔得溪聲日夜喧」,而古往今來的各種文字所受到的無數評判和控制終究也會是「到得前頭山腳盡」,導致文字最後「堂堂溪水出前村」的絢麗與壯闊。
作為一個文字中人,我時刻體驗到文字的力量。無論是創作、翻譯、閱讀、評論、還是出版,只要是經過適當表達與傳播的文字,就絕對有其感染和共鳴的作用,而受眾對此的浸染、詮釋和回應也是無法預見或控制的。我們只能盡力發聲,盡力誠實、誠信、誠懇地傳達真善美的重要,至於聲音會如何縈繞或迴盪,或被乾脆俐落地干擾甚至消音,那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內。我們唯一所能負責而為之付出所有的,只有自己的文字。
在這足不出戶的日子裡,希望大家都有機會和管道來說出自己心裡的話。
註:原載於 Medium(請見這裡),2021 年 6 月 4 日